
10月24日,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人头攒动,哀悼声低沉,音乐声此起彼伏。人们神情悲伤,每个人的胸前都别着一朵小白花。有些人七点多就赶到这里,就是为了见国际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最后一面。
纪念馆前右侧悬挂着九个大字——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。大字下方是杨振宁先生的遗像。死画中的绅士双臂交叉,目光平视,可爱如初,仿佛从未离开过。
画面下方,松柏翠绿,G.在花丛绿柏中安详,国旗高高飘扬,接受大家的告别。追悼会上,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翁帆。尽管他们已经做好了让杨振宁先生带头的准备,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,他们才知道这是多么的痛苦。翁帆双眼红肿,神情凝重,脸庞也微微浮肿。
据朋友介绍,杨振宁先生于9月初入院。在此期间,他多次生病。翁繁漪日夜照顾他,几乎不合眼。一个多月的双重思想和身体压力,给了他很大的考验。
翁帆身边站着一个六七十岁的女人。不知道杨振宁是不是他的儿子。杨振宁和杜致礼育有两子一女。他们的儿子巴巴那杨又利出生于1961年,今年已经64岁了,这比较符合他的年龄。而且,两个人的长相也很相似。他们都戴着眼镜,像之前发布的照片一样撅起嘴唇。
排在第五位的是杨振宁的次子杨光诺。他的头发乱糟糟的,灰白的,表情悲伤。 S左右站着疑似杨振宁的孙子。他们每个人胸前都佩戴着一朵小白花,双手交叉放在胸前。
拿着杨振宁照片的人,正是站在杨光诺身边的一个人。按照中国传统习俗,葬礼上持照片的人通常是长辈的长孙。这三四十多岁的男子,眉目与杨振宁颇为相似,想必是个孙子。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裕现场不见踪影。拿着照片的人很可能是杨光裕的大儿子。
首先,告别领导有不同级别。杨振宁遗体追悼仪式上有国家领导人出席,但没有找到相关信息。当时几乎所有最高层领导人都参加了钱学森的告别仪式。
于日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去世,新闻联播上出现了她去世的消息。新闻联播当天的节目详细介绍了钱学森的丰功伟绩。 11月6日的遗体告别仪式再次被新闻网报道。
其次,覆盖卡塔万的旗帜与10月24日的追悼会不同。杨振宁身上覆盖着国旗。对于许多人来说,国旗披在身后是一种莫大的荣幸。
回头看看钱学森,追悼会上他披上了党旗。钱学森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。他的信仰和毕生的愿望都献给了党。
穿国旗和穿党旗有什么区别?我们来对比一下吧。佩戴党旗最重要的是,你必须是党员,对党完全忠诚。只要是中国公民就可以佩戴国旗。那里没有要求必须是党员。
他和袁隆平先生一样,都是无党派人士。他去世时还身披国旗。佩戴国旗还有一件事,就是注重国家层面的高度尊重和赞扬。
一般来说,佩戴党旗侧重于对党的贡献和对党的认可,而佩戴国旗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。第三,钱老的葬礼由三支武装仪仗队主持。这是我国最高军事行为。只有为国家和军队做出过不可替代贡献的人才能享受。
1948年,钱学森得知母亲即将出狱,她开始准备回国。为了顺利,他辞去了美国炮兵研究所的顾问工作。然而,他的返程却被阻拦了。以一切可能的方式管理美国,包括恐吓、软禁和审讯。七年后,种种艰难险阻并没有阻止他回归。
1955年回国后,立即投身于导弹研制,三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。在他的领导下,我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、第一枚导弹、第一颗人造卫星。他放弃了美国的特权生活,全身心投入祖国建设,做出了杰出贡献。这种诚实和精神值得大家尊重。
我们用两人对新华社主要分析的分析内容进行比较。可见,除了他的贡献之外,钱学森对ZZ的身份和信仰的分析也是非常高的。爱国,爱国,无私牺牲,养育子孙后代。评论的每一个字都非常准确。这些都是特色这些事贯穿了钱老的一生。
我们来看看新华社对杨振宁的分析。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,世界著名科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在家国情怀和贡献方向上也非常务实:搭建中西学术交流的桥梁,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等。
总的来说,新华社对两者的评价都很高,但各自的贡献和侧重点有所不同。 “一个人再傻,13岁了还学不会微积分吗?” ——钱学森 “我发现我给他讲了鸡和兔同笼的事,过了一会儿再问他,他却记不起来了。我知道她不可能像我一样。” ——杨振宁 钱学森和杨振宁都是聪明人。他们做了best在自己的领域。他们也有一颗爱国之心,希望母亲坚强,他们为生活奉献自己的努力。
曾经,杨振宁也想过回国,但当时国家贫穷,没有理论物理基础。即使他回来了,他也起不到任何作用。不如在国外好好学习,回来造福国家。事实上,杨振宁也做了同样的事情。他是20世纪70年代第一位回国的华人科学家。
1971年夏天,杨振宁经巴黎飞往北京,回到杨振宁阔别26年后的家乡。当时中美尚未建交,正处于破冰的关键时期。杨振宁此访具有重要意义。回国后,他发表演讲,介绍新中国情况,消除了许多海外华人的担忧。他时间。他还带领一批中国学者回国访问、讲学,改变了当时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看法。
此后三年,他每年都会回国,并在1974年谈到毛主席的亲切欢迎。 80岁时,他主动为清华大学新生开设“基础物理”课程并亲自授课,发现和培养更多人才。
特别声明: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作者上传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