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士康也倒下了!郭台铭当然没想到,他说不,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1:18
富士康也倒下了!郭台铭当然没有想到,那些曾经在大陆工厂光芒四射的巨头代工厂,会像破裂的气球一样迅速泄气,帝国将失去最后的话语权!三百名工程师收拾好行李过夜,扔掉钥匙,不辞而别。 2025年7月,印度卡纳塔克邦,富士康投资数百亿美元的旗舰工厂一夜熄灯。所有自动生产线都已关闭,工厂停电频繁,iPhone半成品合格率不足一半。六年前,郭台铭还在高喊“下一站是印度”,而现在这一站已成为最后一站。也许郭老板没有想到,在深圳靠两台注塑机起家的他,有一天在一个毫无准备的地方下了“帝国”赌注,赌输了,输得干干净净。当时,郭台铭高调宣布“全部“印度扩张”,在卡纳塔克邦收购大片土地,规划年产数千万部iPhone的工业园。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还放出狠话:未来90%的劳动力将本地化。听起来不错,苹果听着舒服,但现实比PPT更酷。印度工厂从一开始就像半成品,厂房建了一半,材料到货慢,电力断断续续,自动化设备只能那些工人的培训达不到标准,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烙铁,文化习俗差异很大,轮班时间混乱得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无法维持,罢工、内乱、暴雨、停电,都没有消失,郭台铭押注的就是复制中国大陆的奇迹。“这些”是数十年积累的产业链、政策支持、运输物流、熟练的产业工人、系统管理技能。更可怕的是,中国大陆还遭遇了税务审计、技术审批瓶颈、区域通关流程延误三连“重创”,结盟,直接卡住了富士康的全球供应链,让苹果的交货期拖到了喘口气的地步。苟台铭本想“两面夹击”,结果却是两败俱伤。 1988年,郭台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工厂,当时谁也没有想到,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,富士康就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,打造了从工厂到大陆的“12小时交货圈”。发货,一天就做好了。在鼎盛时期,全球 70% 的 iPhone 是由富士康生产的。但这份荣耀并不是富士康一个人“神操作”的结果。其背后是完整的——中国完整的产业生态、强大的基础设施、高效的物流网络和大量的技术工人。富士康的“巨人”光环站在“巨人”中国的肩膀上。这才是真正的根源。 2019年,郭台铭宣布“重点关注印度”。表面上是为了“多地布局”,但背地里却是想缓解外部压力,遵守“去中国化”苹果的供货要求,同时讨好美国。聪明的商业计划的外表,实际上是对基础的背叛。他非常有信心,相信只要有钱、有订单,哪里都可以建富士康。但中国大陆尊崇了几十年的供应链是动不了的,更别说画个PPT图发了是。印度的土地政策、电力系统、劳动力培训、行政效率与中国相比如何?郭台铭淡化了印度“工业生态”的复杂性和承载能力过剩。更搞笑的是,他甚至还跑到美国建工厂,结果却同样糟糕。 2024年,威斯康星州的工厂还没有生产出像样的电视,白白烧了很多钱。 2025年7月,中国工程师撤离了印度工厂。立讯精密、比亚迪电子等中国大陆厂商立即接过接力棒,迅速填补空缺。苹果也不傻,订单开始悄然转移。在大陆,他们的行动非常坚决、狠辣。他们不说,直接查accos,封锁技术,拖海关。三轴让富士康喘不过气来。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任突然消失了。这是不是出于情感,而是出于市场逻辑。企业要想在中国赚钱,就必须尊重这片土地的规则。郭台铭从大陆出差时,曾想过创业,但最终被新一代本土企业超越。富士康现在的困境,归根结底是郭台铭对“根”的蔑视和对“志”的保存。他认为印度是中国的“替代品”,但它根本不是“备胎”,而是“废轮胎”。更讽刺的是,中国早已准备好了“另类计划”:立讯精密、比亚迪、闻泰科技都崛起到代工业务,而不是依赖富士康。苹果也在悄悄做出调整。谁掌握了传输能力,谁就拥有话语权。郭台铭本想成为“全球化”的旗手,却最终沦为“去根化”的牺牲品。他的政治投机(竞选2023年大选)在大陆失败了,他的战略转变让他流血了。他错误地将全球化视为万能药,却忘记了一个企业最终依靠的不是“地图上的多点布局”,而是真正滋养它的脚下土壤。卡纳塔克邦的厂房里现在充斥着引擎在风中呼啸的声音,而中国大陆的代工工厂却灯火通明,订单满满。苹果不再等待富士康,中国也不再等待郭台铭。这个赌的是格局,输的是基础。富士康倒塌不是因为有人“解决”它,而是因为它自己放弃了真正的希望。当帝国不再存在时,帝国就会消失。它不能得到也不值得同情。这是全球化时代最冷酷的真理:你可以提前思考,但你不能忘记你的起点。资料来源:周末新闻 - 不回头?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元产能。外媒:郭台铭拿下他的工作。金融——古代英雄郭台铭从梦中醒来。他只能依靠大陆来打造伟大的产业!富士康在郑州投资10亿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图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注:以上内容(包括照片和ND视频)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号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