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我走在首尔的光化门街时,我瞥了一眼街道两旁的招牌。我看着满街的碑文,头晕目眩,半个汉字都找不到。后来我去河内,认识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。他带我去了他的祠堂,看到牌位上的“先查妃子”几个字,挠了挠头。他说他从小就没学过,也认不出来。说实话,这两个场景让我感到难过。汉字曾在东亚非常流行,但现在,在一些国家,汉字已成为“外语”。今天我就讲四个极力消除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。有的几乎完全西化,有的则悄然恢复了汉字。韩国:抛弃汉字最狠的国家,也是最受同音字欺骗的国家。韩国也许是最热情的四个国家放弃汉字。日本投降后,李承晚政府直接将“剔除汉字”列入建制纲领。 1948年还实施了《朝鲜语专用法》,规定官方文件、报纸、学校必须使用燕文。 1970年,朴正熙更进一步,要求小学“零汉字”。连“Seoul”也改成了“서울”(首尔)。 2005年,他迫使华语世界效仿,将其更名为“首尔”。我原本以为通过这一努力,汉字就会从韩国彻底消失,但麻烦很快就来了。恩文是表音文字,但韩语70%的单词都来自汉语。如果汉字之间没有区别,歧义可能会非常严重。例如,“suddo”既可以指“首都”,也可以指“水路”; “장미”可以表示“玫瑰”和“长眉毛”。当库rt写判决书,言文后面的汉字需要放在括号里,否则律师无法辩论。最严重的事件是2011年,当时高铁上15000多名卧铺乘客因“방수”(防水)被误认为“방수”(漏水)而被误认为“방수”(防水)。最终全部断裂,成为韩国工程史上最大的错误。现在很好,韩国正在开始重建。 1998年,金大中提出“继续教授汉字”。 2020年,20位前总理还联署一封信,要求五年级学习汉字。江南区的汉字补习班学费比英语班贵40%,连三星招聘都需要汉语六级证书。从这一点来说,用行政命令消灭汉字很容易,但词汇中的汉字却无法被消除。改变了。当它真正影响到司法和工程时,我们需要把汉字带回来。它有很多弯路。越南:殖民地人民性格变了,现在靠中国人找障碍了 越南的情况和韩国不一样。它并不是主动想要失去汉字,而是被法国殖民者强迫改变的。 17世纪,耶稣会士罗兹发明了拉丁化的“国语字”,最初是为了方便传教工作。 1865年,法国总督直接颁布《汉字政府》,强制引进汉字,对科举关闭考场,焚烧儒家经典,从而切断了汉字与官方教育的联系。顺化于1919年进行了最后一次公务员考试。从此,汉字在越南官场彻底失去了地位。越南之后b独立了,就应该恢复自己的文化吧?没想到殖民时代的汉字竟然被纠正了。 1945年,胡志明在巴亭广场用普通话宣读了《独立宣言》,并将其描述为“民族独立的象征”。此后三十年,北越政府视汉字为“封建枷锁”,连寺庙里的对联也用普通话画。 20世纪80年代,河内国立大学中文系全系只剩下17名学生,汉字教育几乎被摧毁。但文化是不能轻易抛弃的东西。 1800年以前的越南地方志、家谱、医书都是用汉字写成的。 202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70%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不出曾祖父的名字,因为家庭的双关语是汉字。学术界自嘲:“还得请中国学者帮忙翻译我们国家的历史”。然而,近年来,出现了中国人赴越南留学的趋势。说白了,是出于实际需要。现在中越贸易额超过2300亿美元,会说中文的大学生找工作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 2025年越南高中毕业考试,将有12万名学生参加中文考试,而只有11,000名学生参加法语考试。河内大学孔子学院参加汉语考试的人数位居世界第一。出版社还引进了《小学语文》,并将拼音改为普通话。说实话,经济杠杆的力量确实很大。曾经被认为是“封建遗物”的汉字,如今已成为热门话题。新加坡:华人交流占70%,但他们依靠英语作为“防火墙”。新加坡的情况最为特殊。这个国家75%的人口是中国人,但他们认为英语是“国语”。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时,李光耀政府特别担心周边国家将新加坡视为“第三个中国”,因此将英语指定为“中性语言”,试图切断与中华文化的直接联系。当时新加坡对华语的“限制”也相当严厉。 1978年,唯一一所中文大学——南洋大学关闭。 1987年规定中小学全部用英语授课。中文仅被视为“第二语言”,每周只有几节课。本来我以为这样可以避免“文化偏见”,但两代人之后,问题就凸显出来了。根据新加坡 2022 年人口普查,近一半的中国人这些家庭每天都说英语,这一数字是1990年的两倍多。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20%能阅读中文报纸。最尴尬的就是扫地的时候,一个年轻人拿着祖宗的牌位问长辈:“洛洛洛洛”这个汉字怎么写?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儒家文化。还邀请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将“孝道”和“主人翁”的概念嫁接到英语中,纳入中学的“公民道德”课程。学生可以用英语辩论“filialpiety”(孝顺)。如果让他们写“孝”字,十有八九写不出来。这种“英语为壳、汉语为核心”的模式被学者称为“文化双层运作”。但说实话,这样的“操作”总感觉有些别扭。自1979年起,新加坡每年都会举办“讲华语运动”。横幅地铁、商场里随处可见。但到了2025年,口号已经改为“英语可以,也许中文也可以”。官员们还承认英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。 “实用价值”太高,家长肯定不想放弃。汉语只能努力成为“高端第二语言”。显然,当经济回报与文化认同发生冲突时,即使是政府也无法阻止西化的趋势。事实上,这四个国家已经奋斗了一百年。无论是主动抛弃汉字,还是简单地改变汉字,他们都发现,文化不能仅仅通过“断开”来“断开”。日本有2000多个汉字,但宪法是德国的,企业是美国的;韩国把汉字刮了又收回来,还是要靠汉字来解决歧义;越南南将汉字送进了博物馆,现在靠中文来抢饭碗;新加坡是英国人建立的,却在扫墓当天面临“不认祖宗名字”的耻辱。正如韩国学者李宇宁所说,“你可以用法律去掉汉字,但你不能把中国话从人们嘴里去掉;你可以用政治把自己打扮得像西方,但你不能把自己的肤色和姓氏改成史密斯。”文化就像写在基因中的程序。不能随意卸载。未来这些国家会不会出现新的“文化转向”?恐怕还得看看孩子们的教科书,看看他们这一代人如何平衡“实用”与“根”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图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g 图片和视频(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和发布,网易HAO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